20110408

20110408-[B]教授為什麼沒告訴我


20110408-[B]教授為什麼沒告訴我

作者目前是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的副教授,在書中所舉的例子雖然都是以社會科學為例,以我本身的機械模具背景不同,但是,如果能抓到精神,那對於讀者而言,就夠了,精神領悟了,剩下的只是實踐、應用的不同罷了。

這本書蠻適合剛要進研究所的新生看的,很多研究生進了研究所,其實是很茫然的,一連串的問題如:研究是什麼?題目是什麼?工具是什麼?論文怎麼寫?Paper怎麼投稿?這些問題,如果能夠好好地想清楚,相信要有好的研究成果,不難矣 ... 

閱讀碩士論文,最大的問題在於,很多東西都是抄抄抄!抄文獻、抄理論、抄學長論文......更誇張的還會直接把其他人論文中的資料,一字不漏地複製貼上,最常看到的就是『文獻回顧』的部分,如果找到的是『第二手』的資料,最好是自己能想盡辦法,找出第一手的文獻,而不是接受第二手的轉述,因為,每個人的見解不同,同樣一篇文章,很有可能不同的人會看出不同的觀點。而回顧的目的在於瞭解該研究領域,瞭解發展趨勢為何,看出機會,找到切入的點,才不會到了口試前,突然發現糟糕,某某某已經在幾年的時候就已經有了哪些成果,這時候已經為時已晚,口試委員一句『你的貢獻在哪裡?』就足以把學生狠狠地釘在牆上。而要做到這些判斷,靠得就是要具備『批判式回顧』的能力,要能指出該文獻的好與不好、強弱項等差異,並作出判斷,而不是單純地看看就接受了作者的想法!

研究主題,其實不用太多琢磨,因為,除了做完前述的文獻回顧,找出利基外,最重要的因素還是取決於指導教授,教授有沒有計劃?有沒有經費?接下來才會是有沒有學生願意做?而且還得評估學生有沒有能力承接這個研究項目,不然就會發生虎頭蛇尾的問題,接計劃的時候意氣風發,計劃要結案的時候卻又意興闌珊。

其他的重點,可以參考以下從書中節錄的重點,當然,最好是能把書找來好好地看一看。

【書摘】
  • 學生在寫作論文或報告時,應角色互調,將老師當作學生,將自己當作老師。
  • 博士論文,以一本論文來改變別人先前的想法,或對一個理論增加一些新的面向。
  • 研究者未經反省的價值觀會導致盲目。
  • 主觀性(subjectivity)同時是『可能』也是『限制』。
  • 研究是一個資料蒐集、分析、寫作的循環回饋過程。
    • 資料蒐集:回答研究發問。
    • 資料分析:引導下回合的資料蒐集。
    • 寫作:本身就是一種分析方式。

研究主題

  • 研究主題的選擇標準:興趣、熱情!
  • 研究主題的選擇會受研究目的的影響。
  • 論文題目須抓住整篇論文的精髓,不能過度推廣,也不能太狹隘。

前言

  • 介紹整個研究的背景。使讀者有興趣閱讀一篇有意義有內涵的論文。

文獻回顧

  • 在學術地圖中定位。
  • 瞭解既有研究,繼續往前。知道越多,就能看到越多。
  • 研究者要利用文獻,而不是被文獻利用。
  • 不要在前面描述了許多偉大、正流行的理論,可是研究一開始這些理論就不見了。
  • 文獻回顧,應為「批判性的回顧」(critical review)
    • 要有自己的觀點,進行批評,要有整合文獻的功夫
  • Flowerdew(1997)5C原則:全面(comprehensive)、精簡(concise)、一致(coherent)、累積(cumulative)、批判(critical)。
  • 文獻須說明與研究的相關性。
  • 如果是百科式地列出所有文獻內容,而沒有加以組織與批判,表示努力不夠,無法達到論文的專業要求。

研究方法

  • 方法本身沒有優先性。有的是適切程度。

論文的核心-發現與分析

  • 分析的能力,不僅關於研究方法的訓練,也與研究經驗對象的相關理論的掌握程度有關。
  • 如果沒有既有文獻支持,就要有自己的經驗資料證明。
  • 分析要儘量細緻,從多面向來討論。
  • 理論敏感度(theoretical sensitivity),敏感度訓練在於廣泛的閱讀

論文的語言、文字、寫作風格

  • 寫作用詞需嚴謹。
  • 減少贅詞。
  • A4紙,一頁大約三、四段文字。
  • 寫作心理
    • 寫作是一種思考與分析。
    • 寫作永遠不會嫌太早。
    • 在研究的過程中,就不停地記筆記。
  • 論文如果卡住了,問題通常不在於寫作,而是概念上的問題。
    • 用紙筆來思考(thinking on paper),而不是用腦袋空想。

結論與建議

  • 將研究成果再進一步理論化。
    • 結論不是摘要。

【Reference】
畢恆達(2007)教授為什麼沒告訴我,法律出版社,p.171.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