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309

20130309-微笑的力量-蕭萬長公職之路五十年,讀後感


20130309-微笑的力量-蕭萬長公職之路五十年,讀後感

蕭萬長副總統 [1],我對他的第一印象就是:微笑老蕭

    這是一本關於前副總統蕭萬長先生的口述自傳,講他如何從嘉義的一個平凡家庭中長大,在家人的期許中考上政治大學,並代表學校去考外交官特考,進而進入外交部實習,外派馬來西亞,再申請轉換跑道進入國貿局,導入智財權(IPR)的觀念,再於郝柏村任行政院長時受李登輝前總統派任為經濟部長,一路從底層外交官做到了台灣副總統,如果說日本的島耕作系列漫畫畫的是一個上班族工作的升遷歷程 [2],這本書來當作台灣公務人員的升遷典範,應該也是不錯的題材,看著一介文人如何考上外交官,從底層往上走,一路走到了副總統之位,而不是直接透過政治酬庸的方式進入政經界,這一點,值得為人稱許。

    2008年,適逢台灣總統大選,那一年,我在嘉義當兵,小黃計程車司機的一句『蕭仔官當得那麼大,對地方也沒庇蔭到 ...』,這句話,我當時也沒特別留意,只當作是司機對國民黨的抱怨話,但是,一個高官真能做到如此清廉嗎?這我是保持著保留態度,但是,書中提到了蕭副總統的父母的叮嚀:虎死留皮、人死留名,平平實實做一個奉公守法的人,這個精神是正確的!而家人面對諸方請託,能以一句『他做他的,我做我的,幫不上忙』婉拒,就真的讓人尊敬了,good。

    看這類名人傳記,有個有趣的地方在於,我們可以一窺一些事件的內幕,當然這是單方面的說辭,可能會有失公允,但還是有相當程度的參考價值。而在蕭副總統的公職生涯中,最重要的事件應該就屬:台美斷交(1978)[3]、核四(新北市貢寮)[4]、五輕(高雄後勁)、六輕(雲林麥寮)[5] 等攸關國家政經政策的種種談判和決策。

    國家要推動政策,時機、時空背景、執行的團隊,即要有所謂的天時地利人和,不然一個政策下來,沒能創造更好的生活反造成了國家內耗,得不償失。一個政策的出爐,得面對人民的評價,有人會失去或從中得到利益,因此,來自社會的輿論、掌聲、罵聲,對於決策者而言,都是壓力,但是做決策絕對不是在做最完美的決策,而是做最平衡、較好的決策,『兩害相權取其輕,兩利相權取其重』,在每個決策的談判桌上,都是一種取捨,在創造最大利益下,做好決策,並承擔後果。

    台灣退出聯合國、台美斷交,接連的外交受挫,台灣果真在國際社會上成為了孤島,那是個台灣經貿正要起飛的年代,台灣靠的就是出口經濟,而且當時主要市場在美國,如果被國際邊緣化,台灣的經濟等於被斬首了,但幸好,在台美斷交的必然結局下,時任國貿局長的蕭副總統,為台灣爭取到了『永久最惠國待遇』[6],也因為有這一次談判,台灣的國際貿易,並不會因為台美斷交而斷頭陷入更加嚴峻的局面。

    看看智財權觀念(IPR),來自台灣的台積電和鴻海,近年來在美國所申請的專利數是越來越多,科技業者越來越重視專利及保護研發成果,但是有沒有想過,以前,台灣是什麼?是盜版、仿冒王國,還得面對美國的貿易法特別301條款來做貿易懲罰[7],但這是經濟成長必經的過程,先從模仿開始,再來談研發和創新,但是那個階段對於國家的整體印象,會造成不良效果,MIT(made in Taiwan)成了兩光產品的代名詞,還在電影『世界末日』中被搬上大銀幕真實呈現:演員們在隕石上遇到危險了,火箭卻出問題,太空人一句『美國機件、俄國機件、all made in Taiwan!』結果敲幾下就好了,這真是把台灣給徹底調侃一番了!
(不曉得有沒有人和我有過一樣的經驗,以前的家電,如果出現故障,我們只要敲幾下,通常就又能用了...哈~)

    那為什麼台灣需要轉型?從仿冒到重視智財權,有一段故事 ...

    時任行政院政務委員的李國鼎先生表示:透過壓力建立自身智財權保護制度。台灣的產業正要轉型(from 勞力密集 to 技術密集產業),壓力的來源來自:如果專利、商標和著作權都無法保障,就沒人願意把技術移轉到台灣來,台灣發展會停滯,因此得讓國人重視智財權,才能鼓勵創新研發,長期來看是利多於弊 ... 而技術密集,關係到技術、人才、開發能力,這些資源在當時,都是需要從美國來,美國重視智財權,台灣若沒有政府對智財權的政策保護,根本沒人會來,就這樣,隨著新竹科學園區的成立,海外學人回國,也帶回了許多的專利和發明,這對於台灣的科技水準及國際形象都有所提升,也影響了台灣對智財權觀念的轉變。

    而核四、五輕、六輕,這些大投資,基本上都是考量到了國家的經濟發展所需,但當利益面臨了環保等議題,要如何取捨,就真的需要智慧了。

    五輕,位於高雄後勁的煉油廠區,對於煉油廠,我只知道住在那裡的生活環境很好,有游泳池、棒球場,有很多的敦親睦鄰活動,誰知道這些都是時任經濟部長的蕭先生的作為... 在這之前,後勁居民和中油長久抗爭,蕭經濟部長微服出巡,戳破中油只排放無毒但有臭味的氣體... 並做好公共設施,最後終於動工了,並在三年後賺回了一個資本額,當然,這是時機錢,是因為當時的國際乙烯漲價所致。

    六輕,還記得時任宜蘭縣長的陳定南先生和王永慶先生的電視辯論嗎?
六輕在台灣一開始的投資受挫,到鄧小平先生同意在廈門海滄成立石化專區,最後回到台灣,說是峰迴路轉也不為過。而且六輕不只做乙烯和輕油裂解,還要涉及煉油!包括了石化業的上中下游一貫作業。

    來看看蕭副總統當時的考量:
        1. 在台投資六輕,能提振台灣的民間投資信心,維持經濟成長;
        2. 讓煉油產業自由化,讓中油面臨競爭,提升效率;
        3. 有助於擴大煉油產業規模。

    而六輕落腳的地點,從宜蘭利澤(台塑已經向經濟部購買300多公頃土地,游錫堃縣長時期)、桃園觀音(劉邦友縣長時期)、嘉義東石鰲鼓(陳適庸縣長時期)、最後落腳在雲林麥寮(廖泉裕縣長時期),一再看地的原因有環保、政見等反對意見,最後在雲林受到了縣長『歡迎之至』的態度而選擇落腳處,而投資額在當年更是高達新台幣3000億元。近年來六輕的工安意外不斷,但從好的一面來看,這個投資案至少為台灣的投資環境做了個基礎建設,如果當初落腳海滄,台灣的製造業若集體出走,而高科技產業尚未發展起來,那台灣的經濟發展可能會陷入困境,。

    核四當初是在電力專家孫運璿行政院長的規劃下,考慮到經濟成長,用電量增加,所以籌建,但到了趙耀東院長時期,他認為電力備載容量超過 15% 時,電力供應已經太多,再投資電廠就已經算是浪費,更何況當初已經達到 25%,就這樣預算凍結,時至今日,核四面臨更多的挑戰和浮現更多的問題,這議題,看來只能留給歷史做批判了。
    看完這本書,深深覺得很多的政策背後,擬定政策的團隊很重要,也都必須要有很多人出來一路相挺,那個時期的領導者,如孫運璿、李國鼎等人在政府首長任內,都朝著要為台灣做點不一樣的事情而努力,或許一黨獨大的年代才是最有效率的年代,民主化帶來政策低效率化這是不樂見的,期待的是民主帶來多元化,這也是一種矛盾,套句前面所寫的,兩害相權取其輕,兩利相權取其重』,供大家思考。
----
Reference
[1] 蕭萬長,維基百科頁面,http://goo.gl/qCkwh
[2] 島耕作,維基百科,http://goo.gl/ybyIH
[3] 中美斷交,維基百科,http://goo.gl/kLMjV
[4] 龍門核能發電廠(核四),維基百科,http://goo.gl/xI1Wn
[5] 第六套輕油裂解廠,維基百科,http://goo.gl/tRXX7
[6] 最惠國待遇,維基百科,http://goo.gl/9PM3g
[7] 特別301報告,維基百科,http://goo.gl/41nPv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