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522

擺輾鍛造(orbital forging)

擺輾鍛造(orbital forging)


Keywords : Orbital forging, Orbital forming, Rotary forging, ...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擺輾鍛造技術研發自 1960 年代後期開始,主要集中在英國、波蘭、西德、日本及中國大陸。主要的使用工廠則多在歐洲,經過多年的研發後,擺輾鍛造生產線才成功的導入汽車鍛件生產市場。

擺輾鍛造與傳統冷間鍛造及熱間鍛造比較起來,可說是一種新的加工製程,由於具備以冷鍛方式將形狀複雜零件鍛造成近淨形或淨形鍛件之能力,故擁有極大之市場潛力。


從另一方面而言,擺輾鍛造能以傳統鍛造製程的 1/5~1/15 的負荷鍛製出相同尺寸的產品,因此在鍛機的投資成本上就要經濟的多,此外由於成形方式的不同及成形負荷的降低,自然也沒有一般傳統鍛造製程惱人的噪音及振動問題,對工作環境的改善及工作效率的提昇亦有極大的幫助。

擺輾鍛造的優點在於:在省能源、省力化的前提下可鍛造出近淨形(near net shape)或淨形(net shape)的鍛造件,同時也應發展多種少量、交期短的生產技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擺輾鍛造之工作原理

其上模之中心線相對於下模中心線傾斜了一個小角度 ,因此在成形時作用力僅作用於工件表面之局部區域,同時藉由上模繞著鍛機軸線的擺動,連續漸進式的輾壓工件表面,使工件變形量逐漸增加直到最終形狀為止。須留意擺動沖頭之組裝精度,避免沖頭破壞 [Sheu,2008]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應用


擺輾成形應用產品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Reference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110520

20110520-[Book]如果人生可以重來


20110520-[Book]如果人生可以重來
卡洛琳.帕克斯特 (2011) 如果人生可以重來, 時報出版, p.344.

當我們聽到『如果... 就可以...』常常,都是木已成舟,當初如果做了其他的選擇,就可以避免目前的窘境,可惜,沒其他選擇,只得面對這樣的結局...

這本書的敘事模式有兩個方式,為以女作家(塔薇亞.佛斯特)如何探索其兒子被控殺害女朋友,並抽絲剝繭地揭開兇殺案的一連串離團;另外就是在某些章節後面放上【無名專輯】的內容:7本小說的原始結局及改編的結局,形成一種書中書的錯覺,當然,也有相當程度是女作家將其家庭的巨變投射到筆下的作品。

故事的起源是一個在幾年前因為一場溺水意外而失去丈夫(米契)、女兒(蘿絲瑪麗)而兒子(米洛)在當搖滾歌手的女作家(奧塔薇亞.佛斯特),在前往交稿的過程中,看到新聞在報導錯覺幻象樂團的主唱米洛殺害了他的女朋友(貝緹娜),也因為這樣,幾乎消失在兒子生命中的母親,有了重新認識兒子的機會,而主動聯絡上奧塔薇亞的克蘿伊,則是米洛的死黨喬(錯覺幻象樂團吉他手)的交往對象,但是卻與米洛生下了一個女兒(莉亞),就這麼三人行,並在接送奧塔薇亞時,告知貝緹娜是個佔有慾強的女人... ... 

隨後,喬 與奧塔薇亞見面,並送給奧塔薇亞一個類似他小時候曾經弄壞的小陶瓷糖罐,並說是克蘿伊上網找到的,並在其中發現了寫著『有人在說謊』的小紙條,但是後來當奧塔薇亞暫住進羅蘭(過氣搖滾樂手,與米洛交好)時,發現櫃子上有著一整套的陶瓷罐,但是獨缺一小糖罐... ... 

米洛回憶起事發的那一晚...他向貝緹娜求婚,並告知關於克蘿伊還有莉亞的事情,就這樣貝緹娜的心情就像坐雲霄飛車一樣,一下上天堂、一下又掉進地獄內,憤而回家,而米洛打電話告知喬這件事情,但是,克蘿伊在旁聽到這件事情後,就找個藉口~臨時去找客戶去了,其實,她是前往貝緹娜住處,而貝緹娜的母親(凱西)也知情,在事後重新回到命案現場時,也向奧塔薇亞提起這件事情。

而眾人在釐清各個事件後,推論出是由於克蘿伊因為害怕失去米洛,而起了殺意,而結束了貝緹娜的生命。而因為這件事情,米洛與奧塔薇亞彼此間的心結亦因此解開,兩人對於逝去的丈夫及妹妹,並不是那麼地逃避,而是利用自己的方式紀念他們,奧塔薇亞是作家,很自然地投射到小說中;米洛是樂手,則是以歌曲來緬懷妹妹。

這本書的鋪陳不錯,建議先將故事本身看完,再去看扉頁的【無名專輯】等文章,這樣對於故事的瞭解,會比較透徹,也比較不會錯亂,而故事的本身結局是個 happy ending,而無名專輯的原始結局,幾乎都是悲劇收場,而改寫後的結局,都成了喜劇,或許這是時間的催化導致,溺水事件發生後,將心情投射在著作中,並造成與兒子的疏離,隨著時間,母親想修復這層關係,就這樣書的結局變好了~母子關係也變好了!Happy ending !!!

【無名專輯】



【我唯一的陽光】

#.原著:每天早上,父母親吵架,嬰兒嘴巴受傷,去醫院檢查,醫生囑咐需要有嬰兒防護措施,晚上晚餐時父親拿披薩給嬰兒吃,結果燙傷,父親惱羞成怒,認為母親不信任他,晚上家暴,毆打母親。早上母親帶小孩回娘家,結果父親帶回小孩子,並開槍打死母親。

#.改編:母親幹掉父親,箱屍,帶著小孩遠走高飛。 


【卡帕西亞號】

#.原著:動畫師經歷過鐵達尼號船難,救援船為卡帕西亞號,不好的回憶造成在動畫片上出現許多圖案,如:撲克牌(王牌)、鐘(警鐘)、船槳(救生艇)、海鷗(未說明),結果造成精神異常,未婚妻離開他。

#.改編:告知未婚妻『海鷗』代表海面上的屍體,不再見到圖案,順利結婚。心中有疙瘩,不講開,心魔在;講開,海闊天空。


【人體切片】

#. 原著:眾人得到了WAS(擴散型選擇性失憶症),選擇留住快樂的記憶,而遺忘傷心的記憶。不好的記憶是:孫子(喬納)熱死,而祖母(琳達)是唯一記得死亡這件事的人,因為沒聽到不帶喬納去博物館,而將其置於後座的安全座椅上,然後出門去看牙醫,而父親(理查)以為喬納要一起去博物館,就打電話去托兒所請假,而母親(霍普)則是以為喬納去托兒所了,就帶女兒(琪拉、梅西)去博物館,結果沒人發現喬納就在後座上,結果就熱死了。其實,是直接或間接害死喬納的人,想逃避這件事情。

#. 改編:祖母(琳達)忘記喬納失去這件事。


【對流層散射】

#. 原著:母親為救沒有血緣關係的女兒而雙雙凍死在冰層底下,三天後才得以開挖,父親的想法是:死的不該是他們兩個。最終,父親與兒子釋懷和好。

#. 改編:尚未改寫完


【血色】

#. 原著:瑪提爾達救活雨果(兒子),卻被認為是女巫,處以吊死。

#. 改編:瑪提爾達吊死見到雨果來接她,雨果死了。


【聖餐的規則】
#. 原著:妮琪的兒子(凱勒伯)被其前男友(高迪)綁票、撕票。妮琪做犯罪及創傷現場的清理工作,隨後高迪被判死刑,幫男同志朋友(史考特)搬家,妮琪未一同前往新家。

#. 改編:妮琪與史考特一同前往新家。


【泣兒橋】

#. 原著:泣兒橋傳說,在夜晚時會出現嬰兒的哭聲...母親的靈魂死於汽車從泣兒橋落水淹死,兒子萬聖節當巫師召喚鬼魂,跳下水與母親重逢了。

#. 改編:母親的靈魂救了落水的兒子,兒子活了,母親升天了。


【哈默林】(未出版)
#. 原著: 吹笛手帶走了村中一位以外的孩子。

#. 寫作筆記:溺水事件後,米洛重複說著『爹地和蘿絲瑪麗死了』;奧塔薇亞懊悔如果做了(要求不要去玩水),就不會發生悲劇;可惜沒做,悲劇發生了。

20110430

20110430-[Book]大衛林區談創意


20110430-[Book]大衛林區談創意

以『』比作創意,以統一場(unifield field)作為創意、及事物最深的層次,往這裡頭挖掘,就有可能捕捉到更大的魚(創意)。光看書名,會先入為主地覺得,大衛林區他真的是要寫出如何搞創意,但是翻開書頁,錯了,他不斷地提到『超覺靜坐』這個詞、這個行為,如何讓他沉澱、改變個性、讓他進入深層思考的空間,但是卻又不交代超覺靜坐的方法,不免讓人覺得這根本是在賣關子罷了。文章的發展為採用時間序列的方式,從小寫到大,等到了開始創作電影的時候,就以發表電影時之各種情境,作為各章節的範例。這本書,與其說是創意書,其實應當看作一本推廣『靜坐』的推薦書。

其實,看原文書名(Catching the Big Fish. Mediation, Consciousness, and Creativity),再看看中文書名,就知道問題出在哪裡了...他不只想跟你談創造力,還想跟你談溝通、談意識,而且,談創意還是放在最後面。

【書摘】
  • 超覺靜坐(transcendental meditation)。
  • 藝術生活 = 自由 + 自私 = 時間。
  • 你怎麼樣,世界就怎麼樣。
  • 排戲(rehersal):你永遠思考著最初的想法-氛圍、角色。透過交談、排練、交談、排練,它很快就會出現。
  • 恐懼(fear):人心有恐懼,就不會想工作。
  • 我們今天要做這個,進度在這裡,要達到的目標在這裡。
  • 有些影評人喜歡以偏概全,但其實這是那個特定角色,在這個特定的故事中,走在特定的路上。那些特定的事情創造出他們的世界。
  • 藝術工作者,能瞭解衝突與壓力,是好事。相當的壓力會無法創作;衝突太多也會阻礙創造力。
  • 看電影的方式正在改變,至少大家會戴著耳機,聲音會變得更重要。 

  • 【Reference】
    [1]大衛林區(David Lynch)(2008)大衛林區談創意, 遠流, p.208.

    20110416

    20110416-[CAX]ANSYS 結構最佳化

    20110416-[CAX]ANSYS 結構最佳化

    拜有限元素分析(FEM, finite element method)軟體(ANSYS)之助,結構最佳化(structure analysis & shape optimization),可以幫助設計師設計出更讓人感到驚艷的設計,以下圖為例,一個懸臂樑,
    • 材質:結構鋼(structure steel)
    • 拘束:左邊為固定端,在右上方承受一荷重
    • 減重:25、50、75%
    經過分析,在考量到需滿足結構剛性(stiffness)的基本要求下,依照不同的減重需求(reduction)進行結構最佳化設計,可看出,在減重需求 75% 的時候,留下如下圖的外框結構設計,就能滿足剛性的需求,從比較圖更能看出,減重後的造型,比起原本的懸臂樑而言,更加具備美觀,且功能相當,更有甚者,還能在掏空的空間內附加一些設計,提升產品的附加價值。



    20110408

    20110408-[B]教授為什麼沒告訴我


    20110408-[B]教授為什麼沒告訴我

    作者目前是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的副教授,在書中所舉的例子雖然都是以社會科學為例,以我本身的機械模具背景不同,但是,如果能抓到精神,那對於讀者而言,就夠了,精神領悟了,剩下的只是實踐、應用的不同罷了。

    這本書蠻適合剛要進研究所的新生看的,很多研究生進了研究所,其實是很茫然的,一連串的問題如:研究是什麼?題目是什麼?工具是什麼?論文怎麼寫?Paper怎麼投稿?這些問題,如果能夠好好地想清楚,相信要有好的研究成果,不難矣 ... 

    閱讀碩士論文,最大的問題在於,很多東西都是抄抄抄!抄文獻、抄理論、抄學長論文......更誇張的還會直接把其他人論文中的資料,一字不漏地複製貼上,最常看到的就是『文獻回顧』的部分,如果找到的是『第二手』的資料,最好是自己能想盡辦法,找出第一手的文獻,而不是接受第二手的轉述,因為,每個人的見解不同,同樣一篇文章,很有可能不同的人會看出不同的觀點。而回顧的目的在於瞭解該研究領域,瞭解發展趨勢為何,看出機會,找到切入的點,才不會到了口試前,突然發現糟糕,某某某已經在幾年的時候就已經有了哪些成果,這時候已經為時已晚,口試委員一句『你的貢獻在哪裡?』就足以把學生狠狠地釘在牆上。而要做到這些判斷,靠得就是要具備『批判式回顧』的能力,要能指出該文獻的好與不好、強弱項等差異,並作出判斷,而不是單純地看看就接受了作者的想法!

    研究主題,其實不用太多琢磨,因為,除了做完前述的文獻回顧,找出利基外,最重要的因素還是取決於指導教授,教授有沒有計劃?有沒有經費?接下來才會是有沒有學生願意做?而且還得評估學生有沒有能力承接這個研究項目,不然就會發生虎頭蛇尾的問題,接計劃的時候意氣風發,計劃要結案的時候卻又意興闌珊。

    其他的重點,可以參考以下從書中節錄的重點,當然,最好是能把書找來好好地看一看。

    【書摘】
    • 學生在寫作論文或報告時,應角色互調,將老師當作學生,將自己當作老師。
    • 博士論文,以一本論文來改變別人先前的想法,或對一個理論增加一些新的面向。
    • 研究者未經反省的價值觀會導致盲目。
    • 主觀性(subjectivity)同時是『可能』也是『限制』。
    • 研究是一個資料蒐集、分析、寫作的循環回饋過程。
      • 資料蒐集:回答研究發問。
      • 資料分析:引導下回合的資料蒐集。
      • 寫作:本身就是一種分析方式。

    研究主題

    • 研究主題的選擇標準:興趣、熱情!
    • 研究主題的選擇會受研究目的的影響。
    • 論文題目須抓住整篇論文的精髓,不能過度推廣,也不能太狹隘。

    前言

    • 介紹整個研究的背景。使讀者有興趣閱讀一篇有意義有內涵的論文。

    文獻回顧

    • 在學術地圖中定位。
    • 瞭解既有研究,繼續往前。知道越多,就能看到越多。
    • 研究者要利用文獻,而不是被文獻利用。
    • 不要在前面描述了許多偉大、正流行的理論,可是研究一開始這些理論就不見了。
    • 文獻回顧,應為「批判性的回顧」(critical review)
      • 要有自己的觀點,進行批評,要有整合文獻的功夫
    • Flowerdew(1997)5C原則:全面(comprehensive)、精簡(concise)、一致(coherent)、累積(cumulative)、批判(critical)。
    • 文獻須說明與研究的相關性。
    • 如果是百科式地列出所有文獻內容,而沒有加以組織與批判,表示努力不夠,無法達到論文的專業要求。

    研究方法

    • 方法本身沒有優先性。有的是適切程度。

    論文的核心-發現與分析

    • 分析的能力,不僅關於研究方法的訓練,也與研究經驗對象的相關理論的掌握程度有關。
    • 如果沒有既有文獻支持,就要有自己的經驗資料證明。
    • 分析要儘量細緻,從多面向來討論。
    • 理論敏感度(theoretical sensitivity),敏感度訓練在於廣泛的閱讀

    論文的語言、文字、寫作風格

    • 寫作用詞需嚴謹。
    • 減少贅詞。
    • A4紙,一頁大約三、四段文字。
    • 寫作心理
      • 寫作是一種思考與分析。
      • 寫作永遠不會嫌太早。
      • 在研究的過程中,就不停地記筆記。
    • 論文如果卡住了,問題通常不在於寫作,而是概念上的問題。
      • 用紙筆來思考(thinking on paper),而不是用腦袋空想。

    結論與建議

    • 將研究成果再進一步理論化。
      • 結論不是摘要。

    【Reference】
    畢恆達(2007)教授為什麼沒告訴我,法律出版社,p.171.

    20110402

    20110402-創造具品牌價值內容的6個提示


    20110402-創造具品牌價值內容的6個提示

    有在網路上固定發表文章的人,應當看看這篇文章,會寫文章在網路這個平台上,或多或少都是希望讓別人看看自己的文章、看法,Mashable在4月1日發表了一篇名為「6 Tips for Creating Valuable Branded Content」的文章,讓人思考,寫哪些題材才是真正具備價值性的文章。而最重要的還是要站在使用者的角度來看待發佈的內容,畢竟是寫給人看的,而不是寫給冷冰冰的機器看的。

    1.站在使用者的角度

    網頁內容是給人看的,而不是給機器看的。在決定內容發表策略時,應試著放入能吸引人關注及願意分享的資訊為優先考慮。

    2.與平台無關

    不論在哪種平台,好的內容就是好的內容,要思考的問題在於,如何讓你的內容有更好的機會讓人們看到,並分享之。

    3.具備可攜帶性 、可發現性、可分享性

    不要陷入自己發佈的內容只能完全發表在自己網頁的思維裡。好的內容應當能夠流傳,讓使用者能依其喜好下載、分享。雖然針對搜尋引擎最佳化(SEO)能使內容被其他人找到,但是此舉將漸漸地危及到你的品牌。

    4.多發佈、早發佈新訊息

    試著出版不同的內容,並觀察及分析使用者的使用習慣,瞭解哪些資訊是他們要的,及不想要的,如此,你就能專注在那些會成功的內容上。

    5.關注數據資料

    最理想的方式是自己做數據分析,但若無法,至少也得多與資料分析師或媒體分析師討論關於你的發表內容。若發覺有某個社群團體在挖掘你的資料,應留意,這是一個有機會發展成新資產的機會。換言之,若你的讀者只關注與特定議題,或完全忽略,那就該重新規劃、重新定義你的發表策略。

    6. 準備迎接驚喜

    當一個機會來時,卻與原本的發表策略相衝突時,應當適時地改變策略,以迎接成功的機會。

    【原文】---- ---- ---- ---- ---- ---- ---- ---- ---- ---- ---- ---- ----

    6 Tips for Creating Valuable Branded Content
    April 1, 2011 by Tamsin Hemingray

    1. Be on the Side of the User

    Content is for people not machines, so you need to make sure that you're thinking about the user when you're developing a content strategy. This mind-set is more likely to create things that are useful to consumers and therefore earn attention and shares.

    2. Start Platform-Agnostic

    Good content is good content, wherever it's hosted. Don't start with a Facebook strategy (or a blog, or a YouTube channel) — start with identifying what content will be interesting to your users. Then as part of your content strategy, consider which platforms and tools are going to give your content the best chance to be seen and shared.

    3. Make it Portable, Findable & Shareable

    Avoid the mindset that your content must be published only on your site and completely controlled by you. Good content should be built to travel, so users should be able to download, embed or share it as they like. In fact, your content may not be published on your site at all. Of course, search engine optimization is essential, because search engines have to be able to see and make sense of stuff so they can show it to users. But don't get trapped into making SEO the end goal of your content — it undermines the bigger opportunity for your brand.

    4. Release Early, Release Often


    A lesson from the techies is an attitude that works for content as much as it works for startups and apps: Release early, release often. Develop a range of content ideas, get them out there and 
    see how they go down with your users. Simple measurement tools and analysis will tell you what's working and what isn't so you can put more focus on the things that are successful. Things that work get more effort behind them. Learn and move on from things that don't.

    5. Stay Close to the Data

    Ideally you should be doing this yourself, but if data makes your head hurt, talk to data analysts and social media analysts about what it might be telling you about your content. How is it being used and where might the opportunities be? If you see that a particular social community is picking up on your content, then it might be an opportunity to develop further assets with that audience or network in mind. If, on the other hand, your target audience is only engaging with certain aspects of your content, or worse, ignoring it completely, then it's time to refine, optimize and retarget your efforts.

    6. Be Prepared to Be Surprised

    It's a liberating approach, and one which has given rise to some of our biggest successes for clients. You might be planning a series of videos about a topic when the first one really hits the spot and starts generating a lot of attention on its own. Take advantage of this and don't worry if you have to re-write your plans. When opportunity comes and it isn't what you are expecting, be prepared to move quickly. Be prepared to ditch the plans for that week and go after it with everything you have at your disposal.

    A few simple tips like this can't tell you how to create great content — that's part talent, part experience, part understanding your audience, part luck and a great big chunk of content strategy. However, if you focus on creating content that's made for people, not machines, then you're starting from the right place.

    【Reference】---- ---- ---- ---- ---- ---- ---- ---- ---- ---- ---- ---- ----


    20110321

    20110321-日本核能危機


    20110321-日本核能危機

    圖一、愛因斯坦(左)及長崎原子彈蘑菇雲(右)


    愛因斯坦(Albert Einstein,如圖一)曾經說過[1]:

    I know not with what weapons World War III will be fought, but World War IV will be fought with sticks and stones.

    我不知道第三次世界大戰會用哪些武器,但第四次世界大戰中人們肯定用的是木棍和石塊

    這句話,在日本爆發核能危機的當下,感觸很深。

    第一次世界大戰開打,已經從刀劍廝殺,進步到了機槍大砲的戰爭,再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已經開始出現坦克、航空母艦及原子彈。而從原子彈到核能發電,使用得最為極致、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美國在成立『曼哈頓計劃』後,成功研製原子彈,進而在日本的廣島市、長崎市分別投下 Little boy 及 Fat Man 原子彈,進而結束第二次世界大戰,也因為如此,讓大眾見識到了『核能』的威力,也見識到了戰爭的殘酷,進而關注到了『核污染』對於人類生存的影響,眾多的資料顯示,人體曝露在大量的核輻射區域,有很大的機會導致人體畸形、導致死亡等問題,而最後,也只留下如圖二之廣島的原爆紀念館來見證人類偉大文明的瞬間... ...。

    圖二、日本廣島原爆紀念館 (via Google street view)

    將核能用於武器(核武),真的是最無敵的武器,但是,水能載舟亦能覆舟,越好使用的工具,當其反嗜時,往往也最為慘重,因此,為了避免人類被自己創造的武器所毀滅,大部分的國家都簽署了核子非擴散條約(Treaty on the Non-Proliferation of Nuclear Weapons,NPT),來約束核武的發展,但是也有少部分國家退出或不簽署該條約,以作為國際談判時的籌碼。

    除了將核能應用於武器發展,其他如醫學、科學、能源等發展,皆是促使人類文明發展的驅動力,但是,有得就有失,得到了能源、能量,卻留下了『核廢料』,其封存時間從數小時到數千年皆有,且存在有『核輻射』的問題,遮蔽不良就會使人受到核污染而產生疾病... ...。

    而這次日本福島第一核電廠(如圖三)受到地震海嘯等破壞,導致冷卻系統故障、反應堆、反應爐建築物爆炸、燃料池過熱等問題,但是最大的問題,還是在於核輻射、輻射塵等問題,而要解決這些問題,50名福島電廠的員工選擇留下來,留下來解決、控制這些問題,這真的讓人見識到,何謂『犧牲小我完成大我』的偉大情操,留下來,等於宣告死刑,不留,還是得派人前往處理,不然,問題只會一直擴大,輻射塵飄啊飄,受核污染的生態鏈,人類還是終端的獵食者,搞到最後,或許不用引發第三、第四世界大戰,就會讓地球人被自己引以為傲的核子技術給收了小命,這也難怪世界各國皆相當重視這個問題,紛紛派出專家前往救援,不然,一個局部性天災搞垮世界性的經濟、健康、國力等平衡,這是誰都不願意見到的。

    圖三、日本福島第一原子能發電所位置圖
    對於福島50勇士,真該好好的致敬一番,也希望核能危機能順利度過,加油!

    [Reference]

    20110320

    20110320-BW-Sony, Nissan to Resume Operations at Plants Idled by Quake


    20110320-BW-Sony, Nissan to Resume Operations at Plants Idled by Quake 

    從這個新聞得知,身為日本具代表性的產業龍頭,電子業的Sony及汽車業的Nissan,都將在震災發生後3個禮拜內開始展開重建、復工的工作,不論對於日本經濟的幫助有多大,至少都是正面意義。

    BTW,英文要看得懂,不難,要翻譯得好,真的不簡單。

    --------------------------------------------------------------------------------
    【譯文】

    在經歷過大地震之後,位為世界第三大經濟體的 Sony 及 Nissan打算恢復生產。

    Sony今日由其東京的發言人,大久保博(Hiroshi Okubo)表示,打算從三月22日開始恢復位於北日本櫪木縣(Tochigi)的電池工廠。該電池工廠是Sony在9級地震後並造成十間工廠停工後,第三間復工的工廠,並將在一週內,於茨城縣重新恢復一DVD製造廠。

    日本第二大汽車製造商 Nissan 則透過聲明表示,將從明天開始恢復6家工廠的生產,並從3月24日恢復一些車輛組裝線。
    許多日本公司在經歷過地震及海嘯後,被強迫中斷生產。而製造商同樣需要面對電力中斷、供應鏈中斷及日元升值而破壞其出口競爭力。

    日本最大的消費性電子輸出商 Sony,在過去一個禮拜以來,已經有兩所工廠重新復工,試著要最小化因災難所造成的產能不足問題。而位於宮城縣(Miyagi),負責生產藍光碟片及半導體雷射的四家工廠,及兩家位於福島縣 (Fukushima ) 的電池工廠皆持續關閉中。

    Nissan發言人 (Toshitake Inoshita) 表示,由於東京電力公司 (Tokyo Electric Power Co.) 正在處理核電廠反應爐核心熔燬的問題,因此同樣位於磐城 (Iwaki ) 的Nissan工廠,尚無法取得足夠的水、電力、瓦斯以供運作。而世界最大的汽車製造商 豐田汽車, 表示到3月22日前,將持續關閉21家汽車及零組件廠。

    Sony位在多賀城市 (Tagajo City)、宮城縣 (Miyagi) 的工廠,還有6000人待在避難所中,該工廠,未接受到任何電力,卻覆蓋著塵土及砂石。如同其他的日本公司,Sony亦面對著燈火管制、運輸停擺、原物料短缺及供應商無法供貨等問題。Sony董事長暨執行長 Howard Stringer 於3月18日的華爾街日報(Wall Street Journal)表示:Sony公司的營運,正從受到深度身、心靈傷害的打擊中復甦。

    --------------------------------------------------------------------------------
    【原文】

    Sony, Nissan to Resume Operations at Plants Idled by Quake
    March 20, 2011, 6:16 AM EDT (Bloomberg) 

    Sony Corp. and Nissan Motor Co. said they're preparing to resume production at some factories as Japanese manufacturers seek to recover from the strongest earthquake on record to jolt the world's third-largest economy.

    Sony plans to resume a plant that makes rechargeable batteries in Tochigi prefecture, northern Japan, from March 22, Hiroshi Okubo, a Tokyo-based spokesman, said today. Nissan, Japan's second-largest automaker, said in a statement it will begin the resumption of operations at six factories tomorrow and some vehicle assembly from March 24.

    Scores of Japanese companies have been forced to halt some operations after the March 11 earthquake and ensuing tsunami that hit Japan, claimed more than 8,000 lives. Manufacturers are also facing power outages, disruptions in the supply chain and a strong yen that's undermining the competitiveness of exports.

    The battery plant would be Sony's third factory to resume operations since the 9.0-magnitude earthquake resulted in the electronics maker halting 10 facilities. 

    The company may restart a DVD-manufacturing plant in Ibaraki prefecture  within a week, Okubo said.
    Sony, Japan's largest exporter of consumer electronics, has reopened two other plants in the past week as it tries to minimize production shortfalls caused by the disaster. 

    Four plants in Miyagi prefecture  that make products ranging from Blu-ray discs to semiconductor lasers are still closed. 
    Two plants in Fukushima prefecture for rechargeable batteries are also idled, he said.

    No Power

    Nissan's facilities in Iwaki, located in the same prefecture where Tokyo Electric Power Co. workers are battling to avert a nuclear meltdown, aren't getting enough water, electricity and gas to operate, said Toshitake Inoshita, a Nissan spokesman.

    Toyota Motor Corp., the world's largest carmaker, has said it will keep 21 auto and components plants closed until March 22.

    For Sony, a factory in Tagajo City , Miyagi, where more than 6,000 people live in evacuation centers, suffered the most 

    damage among the company's facilities, Okubo said. 

    The plant, which isn't receiving any power, is partially covered with rubble and mud, he said.
    Like other Japanese businesses, Sony is experiencing blackouts,transportation slowdowns, shortages of materials and suppliers unable to make shipments, Chairman and Chief Executive Officer Howard Stringer wrote in an op-ed column published in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March 18. The company is beginning to recover from the 「profound psychic and physical shock to our bodies and our businesses,」 he wrote.

    --------------------------------------------------------------------------------
    【Reference】
    http://www.businessweek.com/news/2011-03-20/sony-nissan-to-resume-operations-at-plants-idled-by-quake.html

    20110319

    20110319-日本地震預報


    20110319-日本地震預報 

    此篇新聞是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於20110317所發表,題為"The myth and reality of the Japanese earthquake"的文章,建議直接看原文。

    其中,最令人感到震驚的是,日本地質學家在一月份就提出即將在未來三十天內,將發生規模8級以上的大地震,其中在宮城港茨城縣所發生的機率,分別高達99%及90%,說的白一點,就是這兩個地方,將會發生地震,其距離本次2011年日本東北地方太平洋近海地震之震央及引起輻射外洩的福島第一核電廠的相關位置,如圖一所示。也因為有如此精確的預測,在大地震發生時,地質學家並沒有太多的意外,頂多,就是時間上延後了將近半個月,以及沒料到規模會達到9級那麼大!!

    但是,既然都能做出這麼精確的預測,往後再有相同的情況發生,人們對於地質學家的言論,相信可信度會更高,畢竟這種人命關天的預測,不像總統大選一樣,預測得不準確,大家笑笑就過去了。如同這次災害,既然能預測,那就有時間做預防性工作,只是,規模那麼大,能擋得了多少,真的很難說,至少,有拜有包庇,盡力降低傷亡損失才是重點。
    對於地質學家,真的,佩服。

    圖一、日本東北地方太平洋近海地震示意圖


    【譯文】

    時間回到一月,日本地質學家警告日本東北海岸下的太平洋板塊碰撞,將會造成災難性的滑動。經過其計算,在未來的30天內,有99%的機會,將在宮城港 (Miyagi coast) 發生8級以上的地震,而有90%的機會在茨城縣 (Ibaraki prefecture) 發生。令地質學家感到驚訝的,只有在三月11日發生的地震時,其規模竟高達9級。

    而地質學上傳統的斷層分隔模型,並不能同意:逆斷層(上斷層穿過下斷層的底部的斷層類型)發生破裂時,將使裂縫缺口形成更大的破裂此一論點。但在20110311禮拜五,距日本北太平洋海岸約130公里處,卻發生北美板塊沿著一隱沒帶(subduction zone)越過太平洋板塊,在震源深度24公里處引起震盪,造成海床猛烈的向上推,並觸發巨大海嘯。

    很多人會問,會不會因此引起一連串的地震?而大部分的東京居民也擔心地震正在漸漸靠近中,且媒體也注意到此一現象,在該主震發生後,分別在長野縣(Nagano)和新瀉縣(Niigata)間出現規模6.6級地震、在靜岡縣(Shizuoka )也有6.1級地震。但是這些正常的能量釋放,都是由不同的板塊運動所造成。

    很難想像,東京將來有一天,會形成此災害,最有可能的原因來自於,被數百公里外的大陸板塊所衝擊,其最可能的根據是西南方100公里外的菲律賓板塊沉入歐亞板塊所造成的一連串震動,終將引發如同此次之大地震,但是此一論點,尚存在許多爭議。

    【原文】Plate tectonics,Faulty thinking,The myth and reality of the Japanese earthquake。

    BACK in January, Japanese seismologists warned that the tectonic plates colliding beneath the Pacific Ocean off the northeast coast of Japan were poised to slip catastrophically. By their reckoning, there was a 99% chance of an earthquake of magnitude 8.0 occurring off the Miyagi coast, and a 90% chance of one off Ibaraki prefecture, within the next 30 years. They were surprised only by the sheer size of the magnitude 9.0 monster that was unleashed when the plates at last let go on March 11th.

    It seems that, on occasions, the rupture along this particular type of 「reverse fault」 (where the upper part of one side of the fault is thrust over the foot of the other) can jump across gaps and other boundaries along the fissure, linking up with other parts of the fault to extend the breach alarmingly. The traditional fault-segmentation model used in seismology does not allow for this. But on that fateful Friday, when the North American plate slid over the Pacific plate along a subduction zone running 130km (80 miles) off the Pacific coast of northern Japan, the shock leapt from the first segment to a second and on to a third, extending the fault zone some 400km and increasing its intensity more than 30-fold. With all the action taking place only 24km down, the seabed was thrust violently upwards, triggering huge waves.

    Could such a chain of seismic events happen elsewhere in Japan? Many in Tokyo fear that earthquakes may be creeping closer. The Japanese media have drawn attention to a quake of magnitude 6.6 on the far side of the country, between Nagano and Niigata prefectures, and to a quake of magnitude 6.1 in Shizuoka prefecture, both within days of the main quake. But these fairly common events occurred on entirely different tectonic plates. It is hard to imagine how faults on one continental plate might communicate with those on another that is hundreds of kilometres away.

    No doubt Tokyo will be sideswiped one day. The most likely spawning ground for that earthquake will be 100km or more to the south-west, where the Philippine plate dives under the Eurasian plate, creating a continuous sequence of shudders. This could feasibly cause a megaquake of the kind the north-east has just suffered. But the evidence remains largely against it.

    【Reference】
    http://www.economist.com/node/18398762?story_id=18398762

    20110316

    20110316-台日災難應變的差異


    20110316-台日災難應變的差異

    從電視報導上,可以看出台灣及日本的民眾,對於面對災難來臨後,對『物資』的需求表現,是多麼的不同。當然也有可能是日本媒體的刻意篩選新聞內容,或是台灣媒體的嗜血,不看到激情誓不罷休的表現。

    對於台灣民眾的表現,真的出現在腦海裡的就是電影「投名狀」(如圖一)中的經典對白:搶錢、搶糧、搶娘們... ...
    當然,絕對不是只有台灣人會這麼做,到了越蠻荒的國家、地區,搶資源的手段,更是無法想像,在這不做深入討論。

    圖一、搶錢搶糧搶娘們

    而日本民眾對於天災發生後的反應,卻是與世人的認知有所不同,
    也難過讓許多人看到後都覺得不可思議,
    一般對於災區的認知就是:混亂、混亂、混亂
    但是我們在新聞上看到的卻是:排隊、有秩序、不失控!(如圖二)
    真的是太不一樣了!

    與其哭哭鬧鬧地面對災變,不如安安靜靜地接受適當的安排,
    私慾少一點,體諒多一點,復原就能快一點。
    But,前提是這個政府能做好正確的安排!

    圖二、缺糧仍排隊購物

    在台灣,天災發生,有人會怒吼『總統在哪裡?』
    但是,總統是國家的領導人,在災難發生後,他要做的事情,
    應該是要『掌握全局』、『調度事宜』等大方向,
    而不是跑到前線去,做地方官員應該做的事情(瞭解民情),

    就算要去,也是要安排妥當後再去,
    而不是聽到災民在要求總統來,才要去。
    不然,這也要總統、那也要總統,凡事都要總統事必躬親,
    那還要其他官員做什麼呢?!救災是組織戰,事事有專攻,

    走開...讓專業的來」,這句話在這個時候,聽起來,特別讓人覺得安心。

    面對已經發生的天災,無可避免,但應該再避免發生『人禍』的問題,
    如此問題簡單些,相信重建也會快一些,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