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1212

20111212-硬度(Hardness)量測類型

20111212-硬度(Hardness)量測類型


 常見的硬度量測比較:

一、壓痕硬度:受動/靜荷重產生永久壓痕。
*勃氏硬度(HB)=P/A, P為施加之荷重,A為球面壓痕表面積。
*維克氏硬度(HV)=P/A, P為施加之荷重,A為壓痕表面積。
*洛氏硬度(HRC)=將壓痕深度經機構原理轉換成指示盤之刻度。

二、反跳高度:試片受衝擊荷重之能量吸收程度。
*蕭氏硬度(HS):量測小撞錘之反跳高度。

20111205

20111205-柿子1斤2元


事件的來源在於民進黨發表了一件『嘸採工水果月曆』,原本為了要打擊執政黨無視果農生計,導致出現了『柿子一斤2元』的話題。其實只是為了要凸顯柿子價格低,低到影響農民生計,這種花招,換作是其他產品也是存在此一問題,但是我相信,如果硬要找出這種『特例』,那是找不完的!

與 去年行情相比,確實整體行情都是下跌(尤其是柿餅價格),但是,一斤2塊錢,我覺得這是特例,如果用這邏輯來看各種低價(or次級品) ... 根本就是沒完沒了。另一個大問題就是~消費者如果有機會買一斤2塊錢的柿子,誰管你是哪種品種,直接就問~老闆我要買2塊錢一斤的柿子,沒得買賣 ... 反而造成了人為的不景氣。



【Reference】
*農產品交易價格查詢(http://m.coa.gov.tw/outside/transaction/Search.aspx
*農產品交易行情站(http://amis.afa.gov.tw/

 

20111101

20111101-CAE及鍛造模擬

20111101-CAE及鍛造模擬

Fig-01-CAE價值鏈示意圖

這是最近在使用一套 CAE 軟體以及和教授、軟體工程師 PK 的心得。

過去沒有商業化軟體,學者都得自己搞理論、寫程式,造就了一堆理論大師,也因此,不管軟體怎麼設定,反正我懂物理意義、數值分析...軟體做不到,就是軟體的問題,但是~時至今日,現在問題來了,軟體已經不是『有』就夠了,有了,就要好、就要更好!分析結果精度夠,是基本要求,不準,那就準備被淘汰,現在要求的是要使用上人性化,操作更加地直覺化!

因此,軟體越進步,使用者的腦袋被軟體介面訓練得越來越理所當然,一堆內建值(default),不明就裡的人,就只會一直按ok、ok、ok~成就了一堆 【Mr. Default】,說是在【操作】軟體,不如說是被軟體訓練操作,如果能向上了解理論、了解核心技術,那就能進階,變成【玩】軟體,好比打棒球,單純的安打得分,是必然,但是再加上一些戰術,如盜壘、短打、強迫取分這些手段,那才有趣!
----

CAE 軟體又可分為原生核心軟體,以及使用別人核心的介面軟體,原生核心如 LS-DYNA、MARC、DEFORM、ANSYS ... 這些軟體是從自家發展核心起來的產品。

而介面軟體,舉例來說,如 Fig-02 所示,如 LSTC 提供了顯式求解核心(DYNA),就衍生出了如DYNAFORM提供了鈑金成形(sheet forming)的使用介面,讓使用者更易於使用;

SIMUFACT則是使用了 MARC、DYTRAN,分別作為有限元素法(FEM,finite element method)、有限體積法(FVM,finite volume method)的運算方法,因此可以進行大部分的金屬成形分析,且有限體積法,採用不會有網格重劃分的問題。


COPRA,則是架構在 AutoCAD、MARC之上,提供介面在 AutoCAD中進行輥軋成形設計,再利用MARC進行分析。

                          
Fig-02-CAE 輸入、處理、輸出示意圖

這就會發現一個問題!如果操作軟體有問題,要去看哪裡的help?答案是~先看介面軟體的,如果寫的不好,再去翻核心軟體的help出來看!
----

CAE創造經濟的部分只有兩個,創造【知識經濟】的學者專家,以及創造【實體經濟】的客戶。知識經濟,來自於理論,將理論結合研究成果,使其技術化,可以商品化,推出產品或是利用技轉機制,將技術賣給需要的人。這是一個【供-需】的問題,但是其中的關鍵是【工程師】,工程師的品質攸關了 CAE 分析的品質,工程師分析亂作亂設定,得到的就是亂七八糟的結果,即所謂的 GIGO(garbage in,garbage out),所以說,工程師除了要熟悉軟體的操作流程,更重要的是知道每一個設定所代表的意義,因此,必須對材料、數值運算、有限元素分析等相關理論知識,具有一定的水平,做出來的分析質量才會高。

以一典型的鍛造(forging)成形分析為例,分析前,你得設定模具(tool)、胚料(workpiece)、元素(element)、網格(mesh)、材料(material)、模具運動(motion)、溫度(temperature)、摩擦(friction)…這些物件參數,以及求解器(solver)、收斂準則(convergence)、進給量(step) … 這些分析參數,如 Fig-03 所示。很多人會說~自己懂得某某套軟體,但是,實際上說出這些話的人,很多都知道要設定上面那些參數,而不曉得這些參數如何來,如何定義,將這些參數展開,就能看到其背後的知識量,相當深奧,如 Fig-04 所示。

Fig-03-鍛造分析系統圖
Fig-04-分析參數展開圖
----

分析做出來了,接著就是表現,如何呈現出分析的重點,以鍛造(forging)來講,常見的後處理有:負荷位移圖(stroke-load)、材料流動(material flow)、應變分佈(strain distribution)、破壞分佈圖(damage distribution),如 Fig-05 所示。

1. 負荷位移圖:可以知道成形力,了解該選擇什麼樣的幾台設備,如 Fig-06 所示;

2. 材料流動:可以知道材料變形的趨勢,再輔以應變(strain)及流線分析(flow net)可以看到材料的主要變形區域,加以判斷材料是否因為局部流動太過複雜而發生疊料(folding)問題。

3. 破壞分佈:可以看出胚料是不是會因為變形導致內部應力過高而發生破壞。

Fig-05-鍛造分析後處理示意圖

Fig-06-負荷位移圖
----

以上,說的是鍛造分析的簡介,其實重點在於,做CAE的人,一定要試著去了解各項設定參數背後的意義,多看書、多翻HELP、多看Paper,是有幫助的!

20111031

20111031-籃球哲學

20111031-籃球哲學




籃球運動是一種可以讓你有機會表現『個人英雄』主義,還有『團隊作戰』的運動項目,
我愛打籃球,我愛切入、投籃、得分跟贏球,也喜歡幫助隊友得分、打團體戰,但不諱言的,打團體戰的難度比個人秀來得辛苦,why?

團體戰講求的是團隊的協調合作、分工(得分、卡位、協防、搶籃板),個人秀主要靠個人的實力,做過人、投籃、飛身上籃的活動,進攻時只需考慮如何過第一、第二個人,如何把球給放進籃框裡,講究的是自我的控制能力;打團體戰,從下球的那一刻開始,團隊就開始運作,誰來卡位?誰來控球?誰來打點?每個環節都不是自己能控制的,只有球到自己的手上,你才算掌握了比賽,但是,球轉移到了隊友手上,你就只能希望隊友的表現正常、甚至更好,因為,那不是自己能掌握的部分。



雖然很多人都會說籃球是團體運動,但是,我的經驗告訴我,團隊的能力,取決於整體的實力,更取決於最差與最佳的程度間的差距(也就是俗稱的水桶理論,水桶裝水多寡,不是最長的木板決定,而是由最短的木板所決定)。我會說『一個人拿6分比三個人各拿2分來得簡單多了』,原因在於上述的個人能力及團隊能力,但是,一個打三個,肯定是打不久,最好還是想辦法提升隊友的能力,如同日劇醫龍中一直在宣揚的精神『少了誰都可以運轉下去,那才是真正的團隊』,但是,仔細觀察『醫龍隊』的成員,可都不是阿貓阿狗,而是各領域的專家,靠著專家的組合,創造出了一次次的高水準手術。那打球呢?球技雖然可以靠後天的努力加強,但是先天的運動神經、協調能力,這些可改變不了,沒了所謂的練武奇才,還有球打嗎?事實上,還是有的,那就是『戰術』!透過戰術下達,讓球員進行跑位、卡位、導球,將機會做出來,試著找到最舒服的出手方式,得分!戰術成功!



戰術在籃球運動中,很重要,如90年代的公牛隊,在那個強力中鋒當道的年代,芝加哥公牛隊,有的是一堆如Michael Jordan、Scottie Pippen、Dennis Rodman等後衛、鋒線球員,就是靠著Phil Jackson教練的三角戰術,硬是拿下三連霸,以及破紀錄的72勝,除了籃球大帝、天下第二人、籃板王,其他的呢?只剩下三分球王 Steve Kerr、孤單的中鋒 Luc Longley、還有最佳第六人Toni Kukoc,戰術很簡單,就是靠著不斷的交叉卡位,然後把球交給Jordan處理,這戰術可是風靡了整個90年代。



籃球進攻時,可以分為:控球、傳球、進球,三個階段,最有效率的得分方式就是將控球員將球交給隊友就能得分,但是常常看到的是,球在控球、傳球間來來回回,能得分是最好,最糟糕的情況就是無功而返而輸球,重點在於傳球員的效率將顯著地影響得分效率,而戰術的用途,就是在於處理這些動作,適當的人做適當的事,發揮最大功效,讓控球好的人去控球,導球好的人去導球,得分能力強的人去得分,跳得高的人去搶籃板,人盡其用發揮戰術的最大效果。



打籃球,個人基本動作很重要,這是讓你能夠在球場上佔有一席之地的方法;團隊合作更重要,這是能讓你打球打得久的關鍵,球技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退步,但是好的協調能力,卻是可以隨著經驗的進步而越趨成熟。當然,還是要呼籲一下,打球贏球很重要,但是球品更重要,不當的動作會使人受傷,這是一種很不成熟的行為,保護自己,更要懂得如何保護別人~共勉之。

20111013

20111013-[教學]HTC HD2 系統變更為Android

20111013-[教學]HTC HD2 系統變更為 Android


1. 進入3色畫面刷 ROM、Radio(重開機時按住『下音量鍵』), 連接電腦刷 MAGLDR

2. 按住『電源鍵』重開機,進入 MAGLDR 目錄,利用音量上下鍵選擇、撥號鍵確定。
    
    2.1. 選擇 AD Recovery,再按撥號鍵確定執行 ... 進入刷機介面。
           將要刷的 ROM 置於SD card中,依序操作:
             (1Install zip from SD card 》》 Choose zip from SD card.
             (2) Wipe data / Factory reset.
             (3) Reboot system now.

3. 重新開機,系統變更成 Google Android。

4. 未來如果要刷新的 ROM,直接執行第2項之程序即可。



20110924

20110924-[試讀]先忘後記人生整理術(外山滋比古)


20110924-[試讀]先忘後記人生整理術(外山滋比古)

先忘後記人生整理術,這本書,闡述的是『遺忘』對於『記憶』的重要性 ...

從出生之時,我們的腦袋就被外界訓練著要記住許多事情,用眼睛看一看、鼻子聞一聞、耳朵聽一聽、嘴巴嘗一嘗、手指摸一摸,等遇到沒遇過的新事物,再用腦袋想一想,這是何物?當然,很多事情只要經歷過,就能在腦中留下印子,圖個記憶印象,這就是記憶的好處,但是,當我們只想著要『記住 everything』,有沒有想要『忘記 something』過?!


相信大家在求學的時候都有的經驗就是,明明就是花了一樣的時間在背課文,有的人背得了百分百正確,卻也有人背得稀稀落落,而且忘記的地方都還不一樣!why?因為『遺忘』這件事情,具有選擇性、是因人而異的。再看得遠一點,學校畢業若干年後,同學會上,最常討論的話題就是某某人說著當年如何如何的陳年往事,但是,有時候會發生對於同樣一件事情,不同人會有不同的回憶,這是因為每個人的大腦會習慣性地記住好的部分,而漸漸遺忘失敗的部分,就這樣,人人對事物的感受不一樣,就會發生記憶的落差。

從國小一直考試到大學畢業,我們要記得的東西很多,抬頭要看天文地理,低頭得啃聖賢書,除了自然科學可以稍稍融會貫通,剩下的文史學科,就得背、背、背、背多芬,而這些還只是課堂上的內容,如果在看看現在網路世界這麼發達,資訊的流通如此迅速,資料有真有假,如何判斷資訊的正確性,做好篩選的工作,就成了一件看似不起眼,卻十分重要的事情。

接收的資訊來源那麼多(手機、電腦、電視、流言...),腦袋再大也沒辦法全部記得下,因此,判斷資訊重要程度就成了一門重要的功夫。篩選過的資訊,才是有意義的資訊。過去知識和資訊太少,需要強調記憶,如今知識和資訊爆炸,更是要有意識地選擇遺忘。

將『遺忘-記憶』比作『呼-吸』,腦袋比作胸腔,要吸入多少的空氣,你就得排出多少氣體並留下多少的空間,記憶亦是,人腦不是電腦,不能依靠擴充記憶體,而能在短時間內記住許多事,因此,得先遺忘不重要的資訊,再記起重要的訊息,而這個功夫,是可以練習的,當你越來越能判斷資訊的重要性、正確性時,你就能記住該記住的,並忘記該忘記的事情。

有人讀書很厲害,卻不用做太多的筆記,問他原因呢,他會跟你說『上課聽懂就行了』,其實這也是對的,腦袋運算的速度是最快的,透過眼睛、耳朵接收課程後,腦袋吸收、消化、思考後,能通就記住了,除非真想不透,再抄下筆記,回頭再思考一番,而在課堂上,動手抄筆記這件事情,其實是會干擾腦袋進行思考,而且一昧地抄,根本就沒能進行思考,好比看書時,看短文,看不出思考的重要性,當你看長篇文章時,就顯出思考的重要性了,文章的起承轉合,角色的互動,思想的串聯,都是需要好好思考的,有些人習慣做上備註,其實,等你好好的看完,再想想、回憶一下,重要的地方,你都會記得的,其他的細節,忘記就忘記了吧!因為,腦袋會記住『該記住』的東西,該記錄的地方,只是為了求保險、做記錄罷了。

再談談,思考、創造力、跟學習的關係,這個部分我想以『作研究』來說明。

知識(knowledge)的累計來自於資訊(information),而資訊來自於資料(data),進入一個未知的領域作研究(research),得先從『search'開始,你得先搜尋(survey)一大堆的期刊論文、文獻報告、統計資料...再從這些資料中找出重要的關鍵字(keyword),再依靠關聯性、重要性、年代遠近等準則進行篩選,再這一次次的搜尋-篩選的過程中,你就能分辨重要、不重要的差別,你的腦海裡就會記得正確的關鍵字,並有意識的忽略了關聯性不高的資料,能進行篩選,就代表你的腦袋已經有了對敏感事物進行『判斷』的能力了。

但是這些還不夠,因為這些是『已經完成的研究成果』,這些就是所謂的『巨人肩膀』,我們去找來看,就是要知道人家做到哪裡了?問題點在哪?重點在哪?以及我們可以切入突破的點在哪?以上這幾個問題,在針對某個議題進行討論時,都想清楚了,就能判斷投入與否,就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往前看!這在規劃論文以及專案計劃的策略時,尤其重要!

適當地遺忘,適當地記住,博學之人,丟棄的,必比留下的多。

20110918

20110918-8個塑造未來生活的當代科技

20110918-8個塑造未來生活的當代科技
8 Current Technologies That Will Shape Our Future (Mashable)

Rick Chin提出8個塑造未來生活的當代科技,將帶領我們塑造未來的智慧生活,很明顯的,未來我們將生活在在眾多偵測器(sensor)的智慧生活,藉由偵測器提供資訊,讓電腦為我們做更多的決策,那代表著我們需提供更多的資訊,讓電腦學習,學習做正確的判斷。當然,資訊的正確性,將影響智慧生活的正確性、便利性,此時,GIGO(Garbage in, garbage out)的思維又派上用場了!以下即8個重要的當代科技。

1.
智慧型手機(Smartphones)
未來手機將晉陞為個人行動電腦(Personal mobile computer),具備更多的偵測器、更高的軟硬體效能,提供使用者更便利的行動運算能力。

2.
3G及4G無線寬頻(3G and 4G Wireless Broadband)
搭配智慧型手機,無線寬頻技術將提供更佳的移動能力。

3.
雲端運算(cloud computing)
未來個人資訊及工作將在網路上的雲端系統處理,隨時隨地可進行編輯。

4.
眼球追蹤及聲控Eye-Tracking / Voice Commands)
透過眼球轉動或聲音控制,對系統下指令。

5.
擴增實境(Augmented Reality)
透過眼前的鏡片或銀幕,能為真實世界投射更多的資訊及娛樂性。

6.
社交網絡(Social Networking)
未來社交網絡將具有更多的附加價值,如結合行事暦、討論區、資源共享等應用。

7.
電腦輔助設計、3D印刷及客製化商品(CAD, 3D Printing & Custom Products)
利用CAD進行更多的客製化服務,再透過立體印刷技術,如快速原型製造系統(RP),迅速地達到所見即所得,提升設計效率,及設計多樣性。

8.
自主車輛(Autonomous Cars)
藉由許多的偵測器,獲得駕駛環境的資訊,讓車輛電腦進行判斷,讓駕駛行為更安全。

Source = http://mashable.com/2011/09/18/future-technology/

20110917

20110917-CaptainAmerica-Shield


20110917-CaptainAmerica-Shield



I got the shield too !

看完美國隊長,最大的感想就是:有了超合金盾牌+美國仙丹,人人可當超級英雄!

20110910

7 Ways to Work From Anywhere [Inc]

7 Ways to Work From Anywhere [Inc]
..................................................
#Update = 2011-09-10
..................................................
#Keywords = INC, .
..................................................

過去藉由訊息的傳遞,可讓秀才不出門能知天下事,現在透過網際網路的便利性,以及各種軟硬體的服務,已經進階到: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讓你出門在外,只要能連上網路,不管是電腦、NB、還是其他行動裝置,都能隨時隨地掌握工作的進度。

以下7項服務是翻譯自Inc.com
7 Ways to Work From Anywhere」[1],各項服務的基本原則,就是你要有『網路』,有了行動聯網的能力,才有到處工作的便利性。



1. Vonage : 網路電話語音系統,將工具盒接上網路,就能利用原有號碼,做好轉接等工作與全世界溝通。


2. Google Docs : 需要不同單位進行文件同步編輯時的好工具,不需經過 EMail 往復確認,就能在線上同步編輯、更新。


3. Survey Monkey : 網路調查服務,提供範本,可由 EMail 或是社群媒體,如 Facebook送出問捲進行調查。


4. Salesforce.com : 提供客戶關係管理(CRM)及雲端服務系統,可與客戶端進行資料共享。


5. JP Morgan Chase Orbital Virtual Terminal : 摩根大通環球虛擬終端系統,每個月透過該系統自動地向客戶寄出軟體費用帳單。


6. WebEx : 網路會議平台,可透過連上網路的電腦分享畫面,進行簡報、介紹。

7. aWeber : 自動向客戶、訊息訂購者,透過 EMail 進行訊息傳遞及自動回覆系統。

..................................................

#Reference



..................................................

20110904

20110904-勞基法-勞動契約(賴著不走)

20110904-勞基法-勞動契約(賴著不走)

公司內有員工績效不佳,卻又得以賴著不走,原因在於,僱主不能隨便辭工的原因,是因為勞基法對於辭工的限制,勞基法主要是站在保護勞工工作權利的角度訂定,而非資遣費的問題,因為資遣費的定義是:『同一僱主工作,每滿一年發給相當於一個月平均工資之資遣費』。對於僱主得以辭工的傷害程度而言,資遣費並不算多。

而僱主常用的正當手段,就是調單位,三不五時就把有問題的員工調來調去,從台北調台中,看你是要通勤還是搬家,往往很多人會因為這樣就主動離職了,但也會有人秉持著『一皮天下無難事』的本領,就成了賴著不走的問題。

【僱主不得預告勞工終止勞動契約】
一、歇業或轉讓時。
二、虧損或業務緊縮時。
三、不可抗力暫停工作在一個月以上時。
四、業務性質變更,有減少勞工之必要,又無適當工作可供安置時。
五、勞工對於所擔任之工作確不能勝任時。

【僱主得以解僱員工,條件太過嚴苛,需勞工】
一、於訂立勞動契約時為虛偽意思表示,使僱主誤信而有受損害之虞者。
二、對於僱主、僱主家屬、僱主代理人或其他共同工作之勞工,實施暴行或有重大侮辱之行為者。
三、受有期徒刑以上刑之宣告確定,而未諭知緩刑或未准易科罰金者。
四、違反勞動契約或工作規則,情節重大者。
五、故意損耗機器、工具、原料、產品,或其他僱主所有物品,或故意洩漏僱主技術上、營業上之秘密,致僱主受有損害者。
六、無正當理由繼續曠工三日,或一個月內曠工達六日者。

【資遣費】
一、在同一僱主之事業單位繼續工作,每滿一年發給相當於一個月平均工資之資遣費。
二、依前款計算之剩餘月數,或工作未滿一年者,以比例計給之。未滿一個月者以一個月計。

【Reference】
1.勞委會(http://www.cla.gov.tw/
2.法規條文(http://laws.cla.gov.tw/Chi/FLAW/PrintFLaw01.asp?lsid=FL014930&ldate=&beginPos=0


20110618

20110618-[B]回到明朝當王爺

20110618-[B]回到明朝當王爺
圖一、正德皇帝泰山之巔封禪祭文
這是一部根據史實改編的小說,作者為『月關』!當然,諸多角色的名字是歷史上有的,但~出現的時間、作為跟發展,幾乎都是瞎扯的!但是,小說不誇張就不好看,添加一些歷史故事,會讓人更覺得貼切,整個來看,這是一部值得一看的虎爛歷史小說

楊凌,故事的主角,投錯胎而回到明朝一個英年早逝的秀才身上,死而復生,與原本要守寡的妻子韓幼娘一起胼手胝足地走出楊家村,因緣際會當上雞鳴縣驛丞、入錦衣衛千戶、拜太子侍讀,先帝推為國之棟樑、掌神機營參將、封威武伯、威國公、最後分封異姓王為西伯利亞王 ... 當然,越到後面,越偏離史實,故事的結局,現在都還在明朝的統治之下... ...整篇故事的主軸,可以參考上圖一,是正德皇帝上泰山封禪的祭文,寫的幾乎就是全書的架構,看完大概就知道這套小說在鋪什麼梗了。
另一主軸,則是主角楊凌與其紅顏知己的閨中秘事,相信,如果將這些文字轉成圖畫,也會是一本不錯看的A漫!按照順序共計有:韓幼娘、馬憐兒、永福公主、高文心、玉堂春、雪裡梅、成綺韻、崔鶯兒、阿德妮、湘兒公主、張符寶、銀琦 ... 而網路上也有人畫了假想圖,如下圖二所示。

圖二、小說主角女眷圖 [http://www.ziliaota.com/d8/201104/135467.html]

要看這麼一套落落長的小說,真的很需要耐心!但慶幸的是,這小說不會枯燥乏味!看到某些橋段還會讓人眼睛一亮(如上圖)!而最近很多小說都會大量地使用史實、地方風俗作為寫作材料,這種寫法,讓小說不再只是虛構的角色、情節,讓人閱讀起來倍感親切,當然,很多都是胡謅的,事實的根據,還得賴讀者別走火入魔,須保有正確的判斷力,而非胡亂引述而落人笑柄!

哈,這套小說~推薦閱讀。

20110522

擺輾鍛造(orbital forging)

擺輾鍛造(orbital forging)


Keywords : Orbital forging, Orbital forming, Rotary forging, ...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擺輾鍛造技術研發自 1960 年代後期開始,主要集中在英國、波蘭、西德、日本及中國大陸。主要的使用工廠則多在歐洲,經過多年的研發後,擺輾鍛造生產線才成功的導入汽車鍛件生產市場。

擺輾鍛造與傳統冷間鍛造及熱間鍛造比較起來,可說是一種新的加工製程,由於具備以冷鍛方式將形狀複雜零件鍛造成近淨形或淨形鍛件之能力,故擁有極大之市場潛力。


從另一方面而言,擺輾鍛造能以傳統鍛造製程的 1/5~1/15 的負荷鍛製出相同尺寸的產品,因此在鍛機的投資成本上就要經濟的多,此外由於成形方式的不同及成形負荷的降低,自然也沒有一般傳統鍛造製程惱人的噪音及振動問題,對工作環境的改善及工作效率的提昇亦有極大的幫助。

擺輾鍛造的優點在於:在省能源、省力化的前提下可鍛造出近淨形(near net shape)或淨形(net shape)的鍛造件,同時也應發展多種少量、交期短的生產技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擺輾鍛造之工作原理

其上模之中心線相對於下模中心線傾斜了一個小角度 ,因此在成形時作用力僅作用於工件表面之局部區域,同時藉由上模繞著鍛機軸線的擺動,連續漸進式的輾壓工件表面,使工件變形量逐漸增加直到最終形狀為止。須留意擺動沖頭之組裝精度,避免沖頭破壞 [Sheu,2008]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應用


擺輾成形應用產品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Reference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110520

20110520-[Book]如果人生可以重來


20110520-[Book]如果人生可以重來
卡洛琳.帕克斯特 (2011) 如果人生可以重來, 時報出版, p.344.

當我們聽到『如果... 就可以...』常常,都是木已成舟,當初如果做了其他的選擇,就可以避免目前的窘境,可惜,沒其他選擇,只得面對這樣的結局...

這本書的敘事模式有兩個方式,為以女作家(塔薇亞.佛斯特)如何探索其兒子被控殺害女朋友,並抽絲剝繭地揭開兇殺案的一連串離團;另外就是在某些章節後面放上【無名專輯】的內容:7本小說的原始結局及改編的結局,形成一種書中書的錯覺,當然,也有相當程度是女作家將其家庭的巨變投射到筆下的作品。

故事的起源是一個在幾年前因為一場溺水意外而失去丈夫(米契)、女兒(蘿絲瑪麗)而兒子(米洛)在當搖滾歌手的女作家(奧塔薇亞.佛斯特),在前往交稿的過程中,看到新聞在報導錯覺幻象樂團的主唱米洛殺害了他的女朋友(貝緹娜),也因為這樣,幾乎消失在兒子生命中的母親,有了重新認識兒子的機會,而主動聯絡上奧塔薇亞的克蘿伊,則是米洛的死黨喬(錯覺幻象樂團吉他手)的交往對象,但是卻與米洛生下了一個女兒(莉亞),就這麼三人行,並在接送奧塔薇亞時,告知貝緹娜是個佔有慾強的女人... ... 

隨後,喬 與奧塔薇亞見面,並送給奧塔薇亞一個類似他小時候曾經弄壞的小陶瓷糖罐,並說是克蘿伊上網找到的,並在其中發現了寫著『有人在說謊』的小紙條,但是後來當奧塔薇亞暫住進羅蘭(過氣搖滾樂手,與米洛交好)時,發現櫃子上有著一整套的陶瓷罐,但是獨缺一小糖罐... ... 

米洛回憶起事發的那一晚...他向貝緹娜求婚,並告知關於克蘿伊還有莉亞的事情,就這樣貝緹娜的心情就像坐雲霄飛車一樣,一下上天堂、一下又掉進地獄內,憤而回家,而米洛打電話告知喬這件事情,但是,克蘿伊在旁聽到這件事情後,就找個藉口~臨時去找客戶去了,其實,她是前往貝緹娜住處,而貝緹娜的母親(凱西)也知情,在事後重新回到命案現場時,也向奧塔薇亞提起這件事情。

而眾人在釐清各個事件後,推論出是由於克蘿伊因為害怕失去米洛,而起了殺意,而結束了貝緹娜的生命。而因為這件事情,米洛與奧塔薇亞彼此間的心結亦因此解開,兩人對於逝去的丈夫及妹妹,並不是那麼地逃避,而是利用自己的方式紀念他們,奧塔薇亞是作家,很自然地投射到小說中;米洛是樂手,則是以歌曲來緬懷妹妹。

這本書的鋪陳不錯,建議先將故事本身看完,再去看扉頁的【無名專輯】等文章,這樣對於故事的瞭解,會比較透徹,也比較不會錯亂,而故事的本身結局是個 happy ending,而無名專輯的原始結局,幾乎都是悲劇收場,而改寫後的結局,都成了喜劇,或許這是時間的催化導致,溺水事件發生後,將心情投射在著作中,並造成與兒子的疏離,隨著時間,母親想修復這層關係,就這樣書的結局變好了~母子關係也變好了!Happy ending !!!

【無名專輯】



【我唯一的陽光】

#.原著:每天早上,父母親吵架,嬰兒嘴巴受傷,去醫院檢查,醫生囑咐需要有嬰兒防護措施,晚上晚餐時父親拿披薩給嬰兒吃,結果燙傷,父親惱羞成怒,認為母親不信任他,晚上家暴,毆打母親。早上母親帶小孩回娘家,結果父親帶回小孩子,並開槍打死母親。

#.改編:母親幹掉父親,箱屍,帶著小孩遠走高飛。 


【卡帕西亞號】

#.原著:動畫師經歷過鐵達尼號船難,救援船為卡帕西亞號,不好的回憶造成在動畫片上出現許多圖案,如:撲克牌(王牌)、鐘(警鐘)、船槳(救生艇)、海鷗(未說明),結果造成精神異常,未婚妻離開他。

#.改編:告知未婚妻『海鷗』代表海面上的屍體,不再見到圖案,順利結婚。心中有疙瘩,不講開,心魔在;講開,海闊天空。


【人體切片】

#. 原著:眾人得到了WAS(擴散型選擇性失憶症),選擇留住快樂的記憶,而遺忘傷心的記憶。不好的記憶是:孫子(喬納)熱死,而祖母(琳達)是唯一記得死亡這件事的人,因為沒聽到不帶喬納去博物館,而將其置於後座的安全座椅上,然後出門去看牙醫,而父親(理查)以為喬納要一起去博物館,就打電話去托兒所請假,而母親(霍普)則是以為喬納去托兒所了,就帶女兒(琪拉、梅西)去博物館,結果沒人發現喬納就在後座上,結果就熱死了。其實,是直接或間接害死喬納的人,想逃避這件事情。

#. 改編:祖母(琳達)忘記喬納失去這件事。


【對流層散射】

#. 原著:母親為救沒有血緣關係的女兒而雙雙凍死在冰層底下,三天後才得以開挖,父親的想法是:死的不該是他們兩個。最終,父親與兒子釋懷和好。

#. 改編:尚未改寫完


【血色】

#. 原著:瑪提爾達救活雨果(兒子),卻被認為是女巫,處以吊死。

#. 改編:瑪提爾達吊死見到雨果來接她,雨果死了。


【聖餐的規則】
#. 原著:妮琪的兒子(凱勒伯)被其前男友(高迪)綁票、撕票。妮琪做犯罪及創傷現場的清理工作,隨後高迪被判死刑,幫男同志朋友(史考特)搬家,妮琪未一同前往新家。

#. 改編:妮琪與史考特一同前往新家。


【泣兒橋】

#. 原著:泣兒橋傳說,在夜晚時會出現嬰兒的哭聲...母親的靈魂死於汽車從泣兒橋落水淹死,兒子萬聖節當巫師召喚鬼魂,跳下水與母親重逢了。

#. 改編:母親的靈魂救了落水的兒子,兒子活了,母親升天了。


【哈默林】(未出版)
#. 原著: 吹笛手帶走了村中一位以外的孩子。

#. 寫作筆記:溺水事件後,米洛重複說著『爹地和蘿絲瑪麗死了』;奧塔薇亞懊悔如果做了(要求不要去玩水),就不會發生悲劇;可惜沒做,悲劇發生了。

20110430

20110430-[Book]大衛林區談創意


20110430-[Book]大衛林區談創意

以『』比作創意,以統一場(unifield field)作為創意、及事物最深的層次,往這裡頭挖掘,就有可能捕捉到更大的魚(創意)。光看書名,會先入為主地覺得,大衛林區他真的是要寫出如何搞創意,但是翻開書頁,錯了,他不斷地提到『超覺靜坐』這個詞、這個行為,如何讓他沉澱、改變個性、讓他進入深層思考的空間,但是卻又不交代超覺靜坐的方法,不免讓人覺得這根本是在賣關子罷了。文章的發展為採用時間序列的方式,從小寫到大,等到了開始創作電影的時候,就以發表電影時之各種情境,作為各章節的範例。這本書,與其說是創意書,其實應當看作一本推廣『靜坐』的推薦書。

其實,看原文書名(Catching the Big Fish. Mediation, Consciousness, and Creativity),再看看中文書名,就知道問題出在哪裡了...他不只想跟你談創造力,還想跟你談溝通、談意識,而且,談創意還是放在最後面。

【書摘】
  • 超覺靜坐(transcendental meditation)。
  • 藝術生活 = 自由 + 自私 = 時間。
  • 你怎麼樣,世界就怎麼樣。
  • 排戲(rehersal):你永遠思考著最初的想法-氛圍、角色。透過交談、排練、交談、排練,它很快就會出現。
  • 恐懼(fear):人心有恐懼,就不會想工作。
  • 我們今天要做這個,進度在這裡,要達到的目標在這裡。
  • 有些影評人喜歡以偏概全,但其實這是那個特定角色,在這個特定的故事中,走在特定的路上。那些特定的事情創造出他們的世界。
  • 藝術工作者,能瞭解衝突與壓力,是好事。相當的壓力會無法創作;衝突太多也會阻礙創造力。
  • 看電影的方式正在改變,至少大家會戴著耳機,聲音會變得更重要。 

  • 【Reference】
    [1]大衛林區(David Lynch)(2008)大衛林區談創意, 遠流, p.208.

    20110416

    20110416-[CAX]ANSYS 結構最佳化

    20110416-[CAX]ANSYS 結構最佳化

    拜有限元素分析(FEM, finite element method)軟體(ANSYS)之助,結構最佳化(structure analysis & shape optimization),可以幫助設計師設計出更讓人感到驚艷的設計,以下圖為例,一個懸臂樑,
    • 材質:結構鋼(structure steel)
    • 拘束:左邊為固定端,在右上方承受一荷重
    • 減重:25、50、75%
    經過分析,在考量到需滿足結構剛性(stiffness)的基本要求下,依照不同的減重需求(reduction)進行結構最佳化設計,可看出,在減重需求 75% 的時候,留下如下圖的外框結構設計,就能滿足剛性的需求,從比較圖更能看出,減重後的造型,比起原本的懸臂樑而言,更加具備美觀,且功能相當,更有甚者,還能在掏空的空間內附加一些設計,提升產品的附加價值。



    20110408

    20110408-[B]教授為什麼沒告訴我


    20110408-[B]教授為什麼沒告訴我

    作者目前是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的副教授,在書中所舉的例子雖然都是以社會科學為例,以我本身的機械模具背景不同,但是,如果能抓到精神,那對於讀者而言,就夠了,精神領悟了,剩下的只是實踐、應用的不同罷了。

    這本書蠻適合剛要進研究所的新生看的,很多研究生進了研究所,其實是很茫然的,一連串的問題如:研究是什麼?題目是什麼?工具是什麼?論文怎麼寫?Paper怎麼投稿?這些問題,如果能夠好好地想清楚,相信要有好的研究成果,不難矣 ... 

    閱讀碩士論文,最大的問題在於,很多東西都是抄抄抄!抄文獻、抄理論、抄學長論文......更誇張的還會直接把其他人論文中的資料,一字不漏地複製貼上,最常看到的就是『文獻回顧』的部分,如果找到的是『第二手』的資料,最好是自己能想盡辦法,找出第一手的文獻,而不是接受第二手的轉述,因為,每個人的見解不同,同樣一篇文章,很有可能不同的人會看出不同的觀點。而回顧的目的在於瞭解該研究領域,瞭解發展趨勢為何,看出機會,找到切入的點,才不會到了口試前,突然發現糟糕,某某某已經在幾年的時候就已經有了哪些成果,這時候已經為時已晚,口試委員一句『你的貢獻在哪裡?』就足以把學生狠狠地釘在牆上。而要做到這些判斷,靠得就是要具備『批判式回顧』的能力,要能指出該文獻的好與不好、強弱項等差異,並作出判斷,而不是單純地看看就接受了作者的想法!

    研究主題,其實不用太多琢磨,因為,除了做完前述的文獻回顧,找出利基外,最重要的因素還是取決於指導教授,教授有沒有計劃?有沒有經費?接下來才會是有沒有學生願意做?而且還得評估學生有沒有能力承接這個研究項目,不然就會發生虎頭蛇尾的問題,接計劃的時候意氣風發,計劃要結案的時候卻又意興闌珊。

    其他的重點,可以參考以下從書中節錄的重點,當然,最好是能把書找來好好地看一看。

    【書摘】
    • 學生在寫作論文或報告時,應角色互調,將老師當作學生,將自己當作老師。
    • 博士論文,以一本論文來改變別人先前的想法,或對一個理論增加一些新的面向。
    • 研究者未經反省的價值觀會導致盲目。
    • 主觀性(subjectivity)同時是『可能』也是『限制』。
    • 研究是一個資料蒐集、分析、寫作的循環回饋過程。
      • 資料蒐集:回答研究發問。
      • 資料分析:引導下回合的資料蒐集。
      • 寫作:本身就是一種分析方式。

    研究主題

    • 研究主題的選擇標準:興趣、熱情!
    • 研究主題的選擇會受研究目的的影響。
    • 論文題目須抓住整篇論文的精髓,不能過度推廣,也不能太狹隘。

    前言

    • 介紹整個研究的背景。使讀者有興趣閱讀一篇有意義有內涵的論文。

    文獻回顧

    • 在學術地圖中定位。
    • 瞭解既有研究,繼續往前。知道越多,就能看到越多。
    • 研究者要利用文獻,而不是被文獻利用。
    • 不要在前面描述了許多偉大、正流行的理論,可是研究一開始這些理論就不見了。
    • 文獻回顧,應為「批判性的回顧」(critical review)
      • 要有自己的觀點,進行批評,要有整合文獻的功夫
    • Flowerdew(1997)5C原則:全面(comprehensive)、精簡(concise)、一致(coherent)、累積(cumulative)、批判(critical)。
    • 文獻須說明與研究的相關性。
    • 如果是百科式地列出所有文獻內容,而沒有加以組織與批判,表示努力不夠,無法達到論文的專業要求。

    研究方法

    • 方法本身沒有優先性。有的是適切程度。

    論文的核心-發現與分析

    • 分析的能力,不僅關於研究方法的訓練,也與研究經驗對象的相關理論的掌握程度有關。
    • 如果沒有既有文獻支持,就要有自己的經驗資料證明。
    • 分析要儘量細緻,從多面向來討論。
    • 理論敏感度(theoretical sensitivity),敏感度訓練在於廣泛的閱讀

    論文的語言、文字、寫作風格

    • 寫作用詞需嚴謹。
    • 減少贅詞。
    • A4紙,一頁大約三、四段文字。
    • 寫作心理
      • 寫作是一種思考與分析。
      • 寫作永遠不會嫌太早。
      • 在研究的過程中,就不停地記筆記。
    • 論文如果卡住了,問題通常不在於寫作,而是概念上的問題。
      • 用紙筆來思考(thinking on paper),而不是用腦袋空想。

    結論與建議

    • 將研究成果再進一步理論化。
      • 結論不是摘要。

    【Reference】
    畢恆達(2007)教授為什麼沒告訴我,法律出版社,p.171.

    20110402

    20110402-創造具品牌價值內容的6個提示


    20110402-創造具品牌價值內容的6個提示

    有在網路上固定發表文章的人,應當看看這篇文章,會寫文章在網路這個平台上,或多或少都是希望讓別人看看自己的文章、看法,Mashable在4月1日發表了一篇名為「6 Tips for Creating Valuable Branded Content」的文章,讓人思考,寫哪些題材才是真正具備價值性的文章。而最重要的還是要站在使用者的角度來看待發佈的內容,畢竟是寫給人看的,而不是寫給冷冰冰的機器看的。

    1.站在使用者的角度

    網頁內容是給人看的,而不是給機器看的。在決定內容發表策略時,應試著放入能吸引人關注及願意分享的資訊為優先考慮。

    2.與平台無關

    不論在哪種平台,好的內容就是好的內容,要思考的問題在於,如何讓你的內容有更好的機會讓人們看到,並分享之。

    3.具備可攜帶性 、可發現性、可分享性

    不要陷入自己發佈的內容只能完全發表在自己網頁的思維裡。好的內容應當能夠流傳,讓使用者能依其喜好下載、分享。雖然針對搜尋引擎最佳化(SEO)能使內容被其他人找到,但是此舉將漸漸地危及到你的品牌。

    4.多發佈、早發佈新訊息

    試著出版不同的內容,並觀察及分析使用者的使用習慣,瞭解哪些資訊是他們要的,及不想要的,如此,你就能專注在那些會成功的內容上。

    5.關注數據資料

    最理想的方式是自己做數據分析,但若無法,至少也得多與資料分析師或媒體分析師討論關於你的發表內容。若發覺有某個社群團體在挖掘你的資料,應留意,這是一個有機會發展成新資產的機會。換言之,若你的讀者只關注與特定議題,或完全忽略,那就該重新規劃、重新定義你的發表策略。

    6. 準備迎接驚喜

    當一個機會來時,卻與原本的發表策略相衝突時,應當適時地改變策略,以迎接成功的機會。

    【原文】---- ---- ---- ---- ---- ---- ---- ---- ---- ---- ---- ---- ----

    6 Tips for Creating Valuable Branded Content
    April 1, 2011 by Tamsin Hemingray

    1. Be on the Side of the User

    Content is for people not machines, so you need to make sure that you're thinking about the user when you're developing a content strategy. This mind-set is more likely to create things that are useful to consumers and therefore earn attention and shares.

    2. Start Platform-Agnostic

    Good content is good content, wherever it's hosted. Don't start with a Facebook strategy (or a blog, or a YouTube channel) — start with identifying what content will be interesting to your users. Then as part of your content strategy, consider which platforms and tools are going to give your content the best chance to be seen and shared.

    3. Make it Portable, Findable & Shareable

    Avoid the mindset that your content must be published only on your site and completely controlled by you. Good content should be built to travel, so users should be able to download, embed or share it as they like. In fact, your content may not be published on your site at all. Of course, search engine optimization is essential, because search engines have to be able to see and make sense of stuff so they can show it to users. But don't get trapped into making SEO the end goal of your content — it undermines the bigger opportunity for your brand.

    4. Release Early, Release Often


    A lesson from the techies is an attitude that works for content as much as it works for startups and apps: Release early, release often. Develop a range of content ideas, get them out there and 
    see how they go down with your users. Simple measurement tools and analysis will tell you what's working and what isn't so you can put more focus on the things that are successful. Things that work get more effort behind them. Learn and move on from things that don't.

    5. Stay Close to the Data

    Ideally you should be doing this yourself, but if data makes your head hurt, talk to data analysts and social media analysts about what it might be telling you about your content. How is it being used and where might the opportunities be? If you see that a particular social community is picking up on your content, then it might be an opportunity to develop further assets with that audience or network in mind. If, on the other hand, your target audience is only engaging with certain aspects of your content, or worse, ignoring it completely, then it's time to refine, optimize and retarget your efforts.

    6. Be Prepared to Be Surprised

    It's a liberating approach, and one which has given rise to some of our biggest successes for clients. You might be planning a series of videos about a topic when the first one really hits the spot and starts generating a lot of attention on its own. Take advantage of this and don't worry if you have to re-write your plans. When opportunity comes and it isn't what you are expecting, be prepared to move quickly. Be prepared to ditch the plans for that week and go after it with everything you have at your disposal.

    A few simple tips like this can't tell you how to create great content — that's part talent, part experience, part understanding your audience, part luck and a great big chunk of content strategy. However, if you focus on creating content that's made for people, not machines, then you're starting from the right place.

    【Reference】---- ---- ---- ---- ---- ---- ---- ---- ---- ---- ---- ---- ----


    20110321

    20110321-日本核能危機


    20110321-日本核能危機

    圖一、愛因斯坦(左)及長崎原子彈蘑菇雲(右)


    愛因斯坦(Albert Einstein,如圖一)曾經說過[1]:

    I know not with what weapons World War III will be fought, but World War IV will be fought with sticks and stones.

    我不知道第三次世界大戰會用哪些武器,但第四次世界大戰中人們肯定用的是木棍和石塊

    這句話,在日本爆發核能危機的當下,感觸很深。

    第一次世界大戰開打,已經從刀劍廝殺,進步到了機槍大砲的戰爭,再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已經開始出現坦克、航空母艦及原子彈。而從原子彈到核能發電,使用得最為極致、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美國在成立『曼哈頓計劃』後,成功研製原子彈,進而在日本的廣島市、長崎市分別投下 Little boy 及 Fat Man 原子彈,進而結束第二次世界大戰,也因為如此,讓大眾見識到了『核能』的威力,也見識到了戰爭的殘酷,進而關注到了『核污染』對於人類生存的影響,眾多的資料顯示,人體曝露在大量的核輻射區域,有很大的機會導致人體畸形、導致死亡等問題,而最後,也只留下如圖二之廣島的原爆紀念館來見證人類偉大文明的瞬間... ...。

    圖二、日本廣島原爆紀念館 (via Google street view)

    將核能用於武器(核武),真的是最無敵的武器,但是,水能載舟亦能覆舟,越好使用的工具,當其反嗜時,往往也最為慘重,因此,為了避免人類被自己創造的武器所毀滅,大部分的國家都簽署了核子非擴散條約(Treaty on the Non-Proliferation of Nuclear Weapons,NPT),來約束核武的發展,但是也有少部分國家退出或不簽署該條約,以作為國際談判時的籌碼。

    除了將核能應用於武器發展,其他如醫學、科學、能源等發展,皆是促使人類文明發展的驅動力,但是,有得就有失,得到了能源、能量,卻留下了『核廢料』,其封存時間從數小時到數千年皆有,且存在有『核輻射』的問題,遮蔽不良就會使人受到核污染而產生疾病... ...。

    而這次日本福島第一核電廠(如圖三)受到地震海嘯等破壞,導致冷卻系統故障、反應堆、反應爐建築物爆炸、燃料池過熱等問題,但是最大的問題,還是在於核輻射、輻射塵等問題,而要解決這些問題,50名福島電廠的員工選擇留下來,留下來解決、控制這些問題,這真的讓人見識到,何謂『犧牲小我完成大我』的偉大情操,留下來,等於宣告死刑,不留,還是得派人前往處理,不然,問題只會一直擴大,輻射塵飄啊飄,受核污染的生態鏈,人類還是終端的獵食者,搞到最後,或許不用引發第三、第四世界大戰,就會讓地球人被自己引以為傲的核子技術給收了小命,這也難怪世界各國皆相當重視這個問題,紛紛派出專家前往救援,不然,一個局部性天災搞垮世界性的經濟、健康、國力等平衡,這是誰都不願意見到的。

    圖三、日本福島第一原子能發電所位置圖
    對於福島50勇士,真該好好的致敬一番,也希望核能危機能順利度過,加油!

    [Refere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