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924-[試讀]先忘後記人生整理術(外山滋比古)
先忘後記人生整理術,這本書,闡述的是『遺忘』對於『記憶』的重要性 ...
從出生之時,我們的腦袋就被外界訓練著要記住許多事情,用眼睛看一看、鼻子聞一聞、耳朵聽一聽、嘴巴嘗一嘗、手指摸一摸,等遇到沒遇過的新事物,再用腦袋想一想,這是何物?當然,很多事情只要經歷過,就能在腦中留下印子,圖個記憶印象,這就是記憶的好處,但是,當我們只想著要『記住 everything』,有沒有想要『忘記 something』過?!
相信大家在求學的時候都有的經驗就是,明明就是花了一樣的時間在背課文,有的人背得了百分百正確,卻也有人背得稀稀落落,而且忘記的地方都還不一樣!why?因為『遺忘』這件事情,具有選擇性、是因人而異的。再看得遠一點,學校畢業若干年後,同學會上,最常討論的話題就是某某人說著當年如何如何的陳年往事,但是,有時候會發生對於同樣一件事情,不同人會有不同的回憶,這是因為每個人的大腦會習慣性地記住好的部分,而漸漸遺忘失敗的部分,就這樣,人人對事物的感受不一樣,就會發生記憶的落差。
從國小一直考試到大學畢業,我們要記得的東西很多,抬頭要看天文地理,低頭得啃聖賢書,除了自然科學可以稍稍融會貫通,剩下的文史學科,就得背、背、背、背多芬,而這些還只是課堂上的內容,如果在看看現在網路世界這麼發達,資訊的流通如此迅速,資料有真有假,如何判斷資訊的正確性,做好篩選的工作,就成了一件看似不起眼,卻十分重要的事情。
接收的資訊來源那麼多(手機、電腦、電視、流言...),腦袋再大也沒辦法全部記得下,因此,判斷資訊重要程度就成了一門重要的功夫。篩選過的資訊,才是有意義的資訊。過去知識和資訊太少,需要強調記憶,如今知識和資訊爆炸,更是要有意識地選擇遺忘。
將『遺忘-記憶』比作『呼-吸』,腦袋比作胸腔,要吸入多少的空氣,你就得排出多少氣體並留下多少的空間,記憶亦是,人腦不是電腦,不能依靠擴充記憶體,而能在短時間內記住許多事,因此,得先遺忘不重要的資訊,再記起重要的訊息,而這個功夫,是可以練習的,當你越來越能判斷資訊的重要性、正確性時,你就能記住該記住的,並忘記該忘記的事情。
有人讀書很厲害,卻不用做太多的筆記,問他原因呢,他會跟你說『上課聽懂就行了』,其實這也是對的,腦袋運算的速度是最快的,透過眼睛、耳朵接收課程後,腦袋吸收、消化、思考後,能通就記住了,除非真想不透,再抄下筆記,回頭再思考一番,而在課堂上,動手抄筆記這件事情,其實是會干擾腦袋進行思考,而且一昧地抄,根本就沒能進行思考,好比看書時,看短文,看不出思考的重要性,當你看長篇文章時,就顯出思考的重要性了,文章的起承轉合,角色的互動,思想的串聯,都是需要好好思考的,有些人習慣做上備註,其實,等你好好的看完,再想想、回憶一下,重要的地方,你都會記得的,其他的細節,忘記就忘記了吧!因為,腦袋會記住『該記住』的東西,該記錄的地方,只是為了求保險、做記錄罷了。
再談談,思考、創造力、跟學習的關係,這個部分我想以『作研究』來說明。
知識(knowledge)的累計來自於資訊(information),而資訊來自於資料(data),進入一個未知的領域作研究(research),得先從『search'開始,你得先搜尋(survey)一大堆的期刊論文、文獻報告、統計資料...再從這些資料中找出重要的關鍵字(keyword),再依靠關聯性、重要性、年代遠近等準則進行篩選,再這一次次的搜尋-篩選的過程中,你就能分辨重要、不重要的差別,你的腦海裡就會記得正確的關鍵字,並有意識的忽略了關聯性不高的資料,能進行篩選,就代表你的腦袋已經有了對敏感事物進行『判斷』的能力了。
但是這些還不夠,因為這些是『已經完成的研究成果』,這些就是所謂的『巨人肩膀』,我們去找來看,就是要知道人家做到哪裡了?問題點在哪?重點在哪?以及我們可以切入突破的點在哪?以上這幾個問題,在針對某個議題進行討論時,都想清楚了,就能判斷投入與否,就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往前看!這在規劃論文以及專案計劃的策略時,尤其重要!
適當地遺忘,適當地記住,博學之人,丟棄的,必比留下的多。